潘石屹千万美元捐赠哈佛的新闻,引来不少质疑。质疑的声音不外乎:作为赚了国内钱而致富的地产商,为何助学国外而不选择中国高校?潘石屹千里迢迢跑去美国给人送钱,签订“SOHO中国助学金”,绝不可能是慈善捐助,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企业品牌行销。否则,他为何不把钱捐给自己的母校中国石油管道学院,或者张欣的母校英国剑桥大学,而是选择了世界最高学府哈佛?
很遗憾,这种灌水脑袋的质疑和指责,完全是不懂得常识的胡闹。
首先,作为企业家,潘石屹拿自己的钱捐资,捐给谁,是他的权利和自由。任何人对其说三道四,横加指责,都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的侵犯。你有你的权利和自由,但你行使你的权利和自由,要以不损害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为前提。
其次,潘石屹赚了国内的钱吗?要明白,钱到底是怎么赚的。潘石屹不拥有任何强制的权力,他所赚的每一笔钱,都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获得的。自愿的含义是什么?他不给你提供1块钱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你会给他出1块钱吗?所以,一个人挣的钱越多,他对社会的贡献也越大。挣钱和为社会做贡献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表述,为什么我们赞誉后者而贬损前者呢?近日,有人指责李嘉诚赚了香港最后一个铜板。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这是他为香港贡献到最后一个铜板。
我们中国人从小中毒太深,总以为资本家是靠剥削致富的。可只要人生是自由的,就不可能有剥削。你说这里挣的少,那得在别处挣的多。既然能在别处挣更多的钱,你为什么不上别处去呢?
你可能会说,这些要以私有产权、法治和自由市场为前提,但现实并不满足这些前提。我的看法是,现实不满足这些前提又怎样,这难道是潘石屹的错吗?
赚钱是天底下最大的道德,赚钱是企业家的第一慈善。潘石屹向哈佛捐款,我倒从中看到了他优秀企业家的特质。把同情心和广告效应结合起来,难道不是更有利于赚钱和表达同情心吗?我也想发挥自己的同情心,可是我没有钱。
众所周知,哈佛是全球知名的大学,给全球名校捐款,其广告效益自然是全球的,同样花钱在电视上做广告,你是选村镇的、城市的、省里的、国家的,还是世界性的好呢?用脚后跟也能得出正确答案嘛。人家拿自己赚来的一大笔真金白银做慈善,你非要人家哑么悄声没有反响,是不是从此再不想人家做慈善了?
潘石屹不捐国内大学,你应该问责国内大学是否值得捐才对。这你有权利过问,因为公立大学有你的一份子,你问责是正当地行使你的权利。这你恰恰不问。
中国大学之弊你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你可能都无法保证你的捐款用在了正确的用途上。我身在高校,不便说,也不想说。不妨说说红会吧。你捐给红会,你不知道他们会拿你的钱去买霉面包或者(此处省略35个字)吧?
相比之下,哈佛大学每年接受捐助的款项达到350亿美元,哈佛大学1636年成立至今一直以公司名义注册,按公司方式运作,拥有董事会、监事会和一整套公司财务监管制度,其透明、公正、合理已经得到时间的检验。捐助给这样一所成绩卓越而又阳光的大学,让资金发出璀璨绚烂的光芒,是件多么开心美好的事。你定要明珠暗投,是不是有点暴殄天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