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块钱都不给我”“我的项链两千块”“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这几句话成了时下热门的短语,绝大部分网友热衷于网络上流传的段子,只因为一些细小的事件便足以让人静静乐道。网络用语的不断更替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是时代变迁人们思想开放的一种表现。
而就在最近广电总局又开始插足网络用语,据了解,广电总局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应严格按照规范写法和标准含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如“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等。
对于广电总局的此项举动自然引起网络上不小的讨论潮。有人认为网络用语的轻松活泼的风格毫无疑问吸引了不少追随潮流的年轻人,并深得他们的喜爱,然而广电总局肩负着标准使用汉语的使命。网络上将不少成语换字重组亦或者不是成语的字组合强行赋予他们成语的意思,这些不仅会干扰和误导人们对于文化常识的认识,甚至对于文化价值会产生一定的破坏的反作用。生造词句、追风恶搞是对汉语使用习惯及其标准的破坏,是对汉语审美的破坏。
当然有赞扬也有抵触,网上反对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反对派的网友表示广电总局扼杀网络用语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网友智慧和创造力的扼杀,更有网友称,“网络用语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晶,文字活用也是语言文化之一。”网络用语只不过是网络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们的出现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对于那些毁坏精神文明的用语自然不能广泛流传,但对于网络用语固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网络的发展使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对于广电总局的此项规范以及网络上反对派的声音最后广电总局是否会因循反对声音的高涨有所妥协,这会是怎样的一场战役我们不得而知。